巴马是广西河池市。
巴马瑶族自治县,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,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,自西向南至北与百色市凌云县、右江区、田阳区、田东县、平果市、本市大化瑶族自治县、东兰县、凤山县等市县区毗邻。全县总面积1976.42平方千米,聚居着瑶、壮、汉等12个民族。
2022年巴马县总人口27万人,县城建成区面积8平方千米。巴马地势西北高,东南低,境内山多地少,素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称,土地珍贵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,巴马瑶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36152人。
巴马的地理环境
巴马地处云贵高原向桂中平原过度的斜坡地带,地势西高东低,海拔大多在500-800米之间。石山地占30%,土山地占69%,水面占1%。巴马属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年均日照总时数1531.3小时,年均气温18.8℃-20.8℃,全年无霜期338天,年均降雨量约1600毫米。
据巴马县管理介绍,造就巴马长寿现象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地磁、空气、水、阳光、食物。这五大因素与古代地理中的阴阳五行,即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相互对应。地磁对应金,是五行之首,万物之源。据介绍,地球的一般地区地磁约在0.25高斯,而巴马高达0.58高斯。
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-巴马
广西巴马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,地理坐标大致在北纬24度30分至24度58分,东经105度30分至105度55分之间
巴马县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简称,是一个风景秀丽、民族众多的地方
它坐落在广西北部山区的西南边缘,以独特的地理环境、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壮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
巴马县境内有瑶族、壮族、苗族等多个民族聚居,这里的自然景观包括巴马瑶寨、巴马大峡谷等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
总结起来,广西巴马位于广西南部,是一个具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地方
巴马隶属于河池市,属于广西省。
巴马瑶族自治县,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。巴马属于广西省的河池市,自西向南至北与百色市凌云县、右江区、田阳区、田东县、平果市、本市大化瑶族自治县、东兰县、凤山县等市县区毗邻。全县总面积1976.42平方千米,聚居着瑶、壮、汉等12个民族,2012年巴马县总人口27万人,县城建成区面积8平方千米。
巴马地势西北高,东南低,境内山多地少,素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称,土地珍贵。据第二次到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,巴马百岁以上寿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都居世界五个长寿区之首。被誉为“世界长寿之乡·中国人瑞圣地”。巴马是“中国香猪之乡”。2005年,巴马香猪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。
巴马的景点
水晶宫。水晶宫位于县城西北的那社乡大洛村牛洞屯,距县城约等43千米,交通便利。水晶宫发育在峰丛洼地谷地岩溶地貌区,地形起伏大,洞口位于岩溶峰簇的山坡上,高出现代侵蚀面约150米。
百鸟岩。百鸟岩位于甲篆乡烈屯西北面的漠斋山下,别名龙虎洞。因洞内燕子栖集,蝙蝠掠飞,又名百鸟洞。盘阳河自吉屯白熊洞潜入山下,形成1000多米的伏流暗河后,在此洞流出。
香刷洞。香刷洞位于西山乡弄列村东北部的一座半山坡上,香刷洞为石灰岩溶洞,洞口高5米,深10米,宽约6米,洞底型似卧底,洞中一年四季比较干燥,洞内可容纳20多人。
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-巴马瑶族自治县
巴马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。
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,自西向南至北与百色市凌云县、右江区、田阳区、田东县、平果市、本市大化瑶族自治县、东兰县、凤山县等市县区毗邻。全县总面积1976.42平方千米,聚居着瑶、壮、汉等12个民族,县城建成区面积8平方千米。
巴马地处云贵高原向桂中平原过度的斜坡地带,地势西高东低,海拔大多在500—800米之间。石山地占30%,土山地占69%,水面占1%。巴马属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年均日照总时数1531.3小时,年均气温18.8℃—20.8℃,全年无霜期338天,年均降雨量约1600毫米,相对湿度79%。
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
早在两万年前,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在巴马这块弱土,境内有新石器时代出土古文化遗存。最早设立县级以上行政建置,始于宋朝崇宁,先前秦分属象郡及桂林郡,汉属郁林郡广郁县,三国属郁林郡,晋至南陈属晋兴郡,隋属郁林郡,唐属邕州,五代属田州。宋属芝山、都黎、思阳等羁縻县,元属文州庆远路。
明置岜马、甲篆、万冈等土巡检司,清属地分思恩府、庆远府和百色直隶厅所辖。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冬,为开化边民,施政便利,设置万冈县,1949年12月万冈县解放,1953年4月23日,经政务院批准,撤销万冈县。
1956年2月6日,根据民族意愿,兼顾历史上曾有“岜马”这个旧名,成立巴马瑶族自治县。1965年河池专区成立,巴马划归河池专区(后为河池地区)。2000年河池地区撤地设市,巴马属河池管辖。
以上内容参考: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-巴马概况
巴马在河池市,属于广西省。
巴马瑶族自治县,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,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,2012年巴马县总人口27万人,县城建成区面积8平方千米。巴马素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称,土地珍贵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,巴马瑶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36152人。
巴马属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年均日照总时数1531.3小时,年均气温18.8℃—20.8℃,全年无霜期338天,年均降雨量约1600毫米,相对湿度79%。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,据检测,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最高达20000个以上,比一般内陆城市高出几十倍。
巴马的特产
1、巴马火麻:巴马火麻对自然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,发现只产于巴马北部的石山,产量稀少且价格昂贵。火麻仁可榨成火麻油,在所有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。
2、巴马香猪:巴马香猪来源于土猪,传说它系野猪驯化而成,群众称之为“冬瓜猪”“芭蕉猪”或“两头乌”,该猪以野外放养为主,以菜、叶、根、果为主食,喝山泉水,群体自由觅食成长。巴马香猪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猪种。
3、巴马香米:巴马四面环山,土质好,气温适宜,水量充沛,无工业污染,因此孕育出来的大米更香、更甜,有一股纯粹的自然的香味,煮粥粘稠,蒸饭劲道不回生。巴马香米也是巴马当地的主食,也是当地老人每天必吃的谷物,素有“长寿之米”的美称。
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-巴马
巴马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。
巴马的全称是巴马瑶族自治县,巴马瑶族自治县自西向南至北与百色市凌云县、右江区、田阳区、田东县、平果市、本市大化瑶族自治县、东兰县、凤山县等市县区毗邻。巴马瑶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,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。全县总面积1976.42平方千米,聚居着瑶、壮、汉等12个民族,2012年巴马县总人口27万人,县城建成区面积8平方千米。
巴马地势西北高,东南低,境内山多地少,素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称,土地珍贵。地处云贵高原向桂中平原过度的斜坡地带,地势西高东低,海拔大多在500-800米之间。石山地占30%,土山地占69%,水面占1%。
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民俗文化
巴马是少数民族聚居区。境内居住着瑶、壮、汉、仫佬、毛南等11个民族同胞,巴马有番瑶祝著节,壮族三月三歌节等。祝著节,家家杀猪宰羊、蒸五色糯饭,男女老少身着盛装,群集庆祝,唱笑酒歌把盏传情,跳铜鼓舞欢庆丰收,韵味浓烈。三月三歌节,青年男女带五色饭和红绿鸡蛋,成群结对赶歌圩。
巴马聚居着瑶、壮、汉等12个民族,共同创造历史和文化,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,有番瑶祝著节、壮族三月三歌节、相思烟、半画眉、蓝靛瑶抛绣球,土瑶射弩、打陀螺等古朴的风俗。
以上内容参考:百度百科-巴马瑶族自治县